贵州多山,巍巍群山里,蕴藏着全国70%以上的优质磷矿,其中尤以开阳县为著。
从贵阳市区出发,穿过多个隧道和重重山岭,40分钟就到了开阳县。高速出口处,一块矗立在山脚的巨幅标语赫然映入记者眼帘——“中国储能之都开阳欢迎您”。
如此口气,不禁让记者吃了一惊:这个藏于崇山峻岭间的小县城,何以敢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
(资料图片)
原来,前两年磷酸铁锂产业大爆发,坐拥19亿吨以上磷矿资源储量的开阳县趁势而上,不仅扶持当地磷酸铁锂龙头安达科技,而且还引进了宁德时代等巨头投资建厂。
汽车几经转弯,来到了群山怀抱中的一片盆地。公路两边都是工地,尘土飞扬中隐约可见几台挖土机正在做三通一平。往左边看,“宁德时代”的字眼闪过车窗。不一会儿,又看到了中伟股份号称斥资百亿元投资的磷酸铁锂项目。
产业资本逐利而来无可厚非,但万物皆有周期。新进者还来不及享受行业高峰的暴利,整个锂电产业链就在去年底直接从盛夏进入了寒冬。关键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暴跌,从去年底近60万元/吨跌至如今19万元/吨,如同过山车从顶峰俯冲而下,对行业产生了剧烈冲击。某家上市公司去年高峰期投建的磷酸铁锂项目,刚投产就陷入巨亏。
坐拥资源优势的开阳尚且如此,全国其他地区的锂电产业景气度可想而知。
“近期磷酸铁锂出现复苏迹象了。我们的开工率正在逐步提升。”安达科技董事长刘建波认为,碳酸锂的价格恐怕尚未见底,磷酸铁锂行业已经进入洗牌期。一个好的迹象是,今年国内储能市场迅猛发力,给剧烈阵痛期的磷酸铁锂产业带来活力。
同在贵州的三元正极材料巨头振华新材也在经历行业阵痛。公司最大的“御寒法宝”则是迅速升温的钠离子电池。就在4月16日晚,宁德时代官宣钠离子电池首发落地奇瑞某车型。
“大客户近期天天在后面催着我们加速钠电正极材料的量产与扩产,这一块我们是行业最领先的,极具成本优势。”振华新材总经理向黔新对这一新业务充满信心。
虽然行业阵痛仍在扩散,但同时又孕育着超越阵痛的新生机。
阵痛在摔打中走向成熟
走进振华新材位于贵阳的厂区,扑面而来的是厂房改造场景,内部道路两边堆放着各种建材,工人们施工作业的声音此起彼伏。向黔新指着脚下的小钢管说:“我们正趁着行业低迷,升级改造老旧的生产线。”
振华新材2021年登陆科创板,是国内三元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实力雄厚,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逾14亿元。饶是如此,仍逃不过产业周期。
“每吨碳酸锂价格从5万元涨到60万元,用了2年时间,从60万元跌到20万元,只用了4个月不到!如此剧烈的波动,谁受得了?”向黔新面对记者来访,坦言公司目前遇到了行业阵痛,“我们前两年产能基本都处于满产状态,但现在也面临开工率下滑。”
据向黔新观察,除了需求端放缓外,随着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行,材料企业的出货价格降低、碳酸锂存货减值明显。之前锂价高企时囤货越多的企业,如今感受到的冲击越猛烈。“尤其是在需要消化高价原材料的同时,再叠加下游需求下降,内外夹击让行业颇为难受。”
位于贵州开阳县的磷酸铁锂企业也不好受。开阳县是全国磷矿资源最为优质富集的地方,安达科技的新工厂就坐落在此。
安达科技今年3月刚刚IPO,是贵州首家北交所上市公司。走进安达科技的智能立体仓库,7层高的货架整齐堆放着锂电池正极材料产品,产品的入库、出库状态及时间等信息在电子屏上一览无余,智能货车高效运输产品。
“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寒冬’景象;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的大客户都上门守在这里,货一出来,马上就拉走,他们害怕我们卖给别人。”安达科技副总经理朱勇指着一排排货架说。据悉,今年一季度,整个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的平均开工率只有50%左右。“最近有复苏迹象了,我们的开工率在稳步提升。”安达科技一位高管说。
这是安达科技第二次经历行业波动。
20年前,安达科技做黄磷起家,后来率先转型研制及生产磷酸铁锂。2014年起,公司进入跨越式发展,4年间销售收入增长了14倍,出货量全国第三。不料2017年行业风云突变,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更倾向于续航里程更高的三元技术路线,磷酸铁锂市场需求急剧萎缩。
“这对安达科技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安达科技董事长刘建波回忆,从2018年开始,安达科技收入锐降,2020年公司净利润为-1.86亿元。2021年,补贴政策退坡,磷酸铁锂优势再次凸显,安达科技东山再起。
这段跌宕起伏的经历,让刘建波对市场充满敬畏之心。去年底,碳酸锂价格还高高在上时,安达科技就开始压缩采购量,甚至在50万元/吨的高位折价清理库存。
“近期我跟刘建波经常电话交流行业情况,刘总的经营管理水平很好,看得很清楚,‘切’得很果断!”向黔新如此评价刘建波风控能力。两人既是同行,也是好友,虽然性格一动一静,但谈及行业,却相当投机。
据悉,早在2022年11月,向黔新在与产业链上下游交流时就察觉,行业已经出现高库存迹象。据此,向黔新在锂价顶峰时减少了部分采购计划。“但后来发现,需求降得比预期还要猛。”他苦笑道,“人就是要摔打几次才会成熟!”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向黔新多次提到“反思”二字,他认为,这两年特别考验锂电新材料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尤其是考验企业家管理欲望的能力。
向黔新说,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发展逻辑不会仅仅靠资本扩张占领制高点,企业长期拼的还有技术、服务、战略判断等能力。
应对靠技术创新渡过难关
行业阵痛期不期而至,企业如何渡过难关?
记者调研发现,上述两家企业采取的应对策略相当一致——在原有产品上进一步降本增效,同时通过创新,开发更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在安达科技的生产车间,高高挂起“挑战最高生产效率建一流铁锂产线”的大标语。今年该公司的目标之一就是“提质降本增效”,公司称之为“锻炼小肌肉群”。
安达科技为大客户服务的产线已实现高度自动化,并且通过将尽可能多的步骤并行操作,对客户的发货时间已经压缩到了7天。公司高管表示,未来希望能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从接收订单、规划、生产到发货的全流程自动化管理,继续提升生产效率。
谈及公司优势,刘建波介绍,安达科技拥有从磷酸、磷酸铁、磷酸铁锂至磷酸铁锂电池的全产业链研发体系,公司自产磷酸铁锂的前驱体磷酸铁,同时正在发力动力电池回收业务。这样全产业链的布局有助于公司通过协同创新来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的同时,两家企业还在开发更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刘建波介绍,安达科技正在开发补锂剂(Li5FeO4)、硅碳负极等新产品。其中,补锂剂产品已准备中试,预计明年开始起量,后年大规模生产。目前公司补锂剂规划产能为5000吨/年,拟投资额7亿元。
走三元技术路线的振华新材则将破局的法宝押在了钠离子电池身上。
谈及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向黔新脸上绽开笑容,他耐心地给记者讲解了振华新材这些年的技术研究心得:“三元材料的改进已经接近极致,未来各家厂商的差异化将缩小,拼的是质量、成本和服务。而钠离子电池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非常具有提前开发和布局的价值。”
振华新材已经将小部分三元材料产线改为试产钠离子正极材料产线。记者走进试产车间,鼓风机轰鸣中,一盘盘灰黑色粉末状材料,通过自动回转线传送至红彤彤的窑炉里高温烧结,然后重新粉碎,再烧结,再粉碎。经过反复“锤炼”后,最终形成了性能稳定的钠离子正极材料。
“我们现在的产线已经跑通了,性能好、成本低,目前正加紧扩产。”向黔新说着,指了指对面正在改建的大厂房,“那边也是三元生产线,将全部改造为钠电正极材料产线。”
振华新材的积极备产扩产,与钠电池发展提速相呼应。4月16日晚,宁德时代宣布钠离子电池首发落地奇瑞车型,强调钠电池具有“突破资源瓶颈”与“高性价比之选”两大优势。这是宁德时代在2021年发布钠电池之后首次公开其产业应用消息。
碳酸锂价格暴跌难道对钠电池的成本优势不造成冲击?向黔新一边摆手一边说:“我们经过近半年反复测算,当碳酸锂价格回落到历史低位时,钠离子电池仍然具有性价比优势。”他据此认为,当初被用来制衡锂电池的钠离子电池,已经能够实现对锂价“脱敏”,具有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向黔新预计,公司钠电材料将于明年实现较大的销售增长,他透露:“最近大客户都在后面追着要货。”
前景仍有10倍以上发展空间
尽管行业仍在阵痛期,但安达科技与振华新材依然看好行业发展前景,因此继续进行产能扩张。
“这是我们四期工厂的选址,正在做土建,预计三季度就能建成投产。届时,安达的磷酸铁锂总产能将达到15万吨。”朱勇在新大楼门口指着马路对面的工地说。他认为,随着落后产能的出清,以及库存的逐步消化,今年5月份行业有望迎来拐点。
这一判断得到了向黔新的认可。“行业触底反弹的具体时间点很难说,但从新能源产业各个环节目前去库存的进展情况来看,5月份确实有可能逐步恢复排产。”向黔新说,倘若按照行业的一致预期发展,今年三季度锂电新材料企业有望满产,而满产后的产能将超过去年最高峰。
因此,振华新材除了改造生产线大力进军钠电领域,还积极推进三元高镍产品的扩产。振华新材定向增发已于2月获证监会同意注册批复,计划募资不超过60亿元,其中45亿元用于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义龙三期),1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上述公司扩张的底气还来源于今年国内储能市场的迅猛发展。“如果储能+动力电池的整个市场规模按10来算,现在仅仅处于0.5左右的发展水平。所以未来还有十倍以上的增长空间。”向黔新说,振华新材计划借助进军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契机,顺势进入储能领域。
安达科技也非常看好储能市场的前景。据介绍,目前新型储能主要用的就是磷酸铁锂。安达科技早就是储能龙头企业派能科技的供应商。
“只要坚持创新和聚焦主业,我仍看好安达科技。”已经转型做产业投资的郎洪平如此表示,他曾在安达科技上一轮跌入低谷时果断抄底。“2020年底,我去了一次安达工厂,发现安达已经不是以前的安达了。我当时很纳闷,在开阳一个小镇边上吃完饭只能顺大山走几步的地方,他们是如何留住这些科研人员,还做出了世界级新材料的?”郎洪平自问自答,“其实答案很简单,所在行业前景远大,企业家专注主业并且懂得分享财富。”
长远来看,这一段行业阵痛可能是电池材料产业走向健康与成熟的注脚,甚至是倒逼产品创新的机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新能源产业链来说,诚哉斯言。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一篇 : 头条焦点:四川平武农商银行召开2023年工作会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