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珍贵的宝物,和难得的人才,其实都需一双慧眼去发现识别,否则其本身再有价值也无法绽放光彩。虽然道理大家都很明白,但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有时候,宝物和垃圾或许就隔着一个眼神的距离。
作为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这2个字又比宝物更多一分厚重底蕴,在我国,受到保护的文物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按时代和区域分类,也可以按形态分,像工艺品、玉器、金银器、铜器、陶器、瓷器、书画文献等都属可移动文物,所以也很容易散落在民间无人识货。
如果有人拿着喇叭喊一件数千年前的古老文物丢路边了!那大家可能就纷纷跑去看,奈何文物本身不会说话,没法告诉人自己从哪来,到哪去,出身何地,价值几何,这就需要考古专家发现并鉴定,曾有1件珍贵的文物便在路边忍受风吹雨打无人识货,差点成了莫大遗憾。
(相关资料图)
中华上古三大文明一为华夏文明,二为良渚文明,三为古蜀文明,提到古蜀文明我们通常想起三星堆遗址,其实成都金沙遗址也是古蜀文明重要遗存,这里出土了大量金器、玉器和象牙器等,几千年前的古蜀人在这里祭祀,留下活动痕迹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祭祀生活用品。
作为约3200年至2600年前古蜀国的都邑,金沙遗址被发现,为我们了解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人在成都平原的活动提供了直接的考古证明。遗址是20年前发现的,因重要的历史意义当年便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金沙遗址不断给专家们带来新的惊喜。但考古归考古,大家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在现场发掘时,遗址旁苏坡乡工地的工程建设也没有停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考古人员忙碌的遗址范围,谁能想到不起眼的工地居然有文物“流落”呢?
工人们照常施工,现场土石翻飞很是热闹,谁也没注意到一个有金属色泽的长条状物品就混在泥里,因为已经被泥土包裹了它的色泽也显不出来,任谁看到都很难相信这居然是一件宝物,就这样,它在工地待了许久,风吹雨淋的,1天过去了,10天过去了,30天过去了......
别说有人发现宝物了,即使它身上的泥土已经被雨冲掉了部分,露出了金色,也没人把它当回事,甚至直接就踩了过去,或者踢到一边,如果文物也有心理活动,大概会觉得自己可太委屈了!
直到一位张姓考古人员为检查发掘情况无意间来到了工地雨水沟边,它才终于摆脱了被当成垃圾的命运。原本专家也只是捡起来一看,谁知一看之下,却发现这条“带子”不寻常,上面图案十分丰富:鱼、鸟、人头、箭,这和1986年三星堆祭坑出土的金杖纹饰完全一样啊!
而随着专家的进一步研究,这条看似不起眼的金带子“身份”更加尊贵起来,原来它不是普通金带,两头是可以合起来成一个圈,如果想拉直的话却是不行,这种吻合说明它原本就是作为金圈被设计制造,很巧的是,成为一个圈后它直径和人头是差不多的,在20厘米左右。
据考古专家测量,这个金圈重为44克,厚0.03厘米,高2.83厘米,呈现出上大下小的形态,表面的鱼、鸟、人头和箭和三星堆金杖只有排列方式的区别,其他并无不同,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之间必定是存在某种很紧密的联系的!
成都平原的古老传说中,古蜀国曾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国王,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认为传说无法代表真实,可青铜纵目面具等系列文物的出土,却似乎已经告诉我们:古蜀历史上确实存在这样神秘而传奇的过往。
专家推测这原本就是一个王冠带。金杖也好,金冠带也好,在古蜀国应当都是作为权力的象征,或许千年前,古蜀的国王就是戴着这样的冠带,手持金杖,将王权和神权集合于一身。
现在它的名字是“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被收藏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中。古蜀无价之宝竟然历经了这样一番磨难,不能不让人感叹文物知识的匮乏,很容易让人与宝物擦肩而过,“相见不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