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柯憬):十多年前,江苏南京启动旧城改造,老城南一片“拆”声。
(相关资料图)
尽管保留下了各级文物、重要历史建筑,先搬迁后改造的方式,却造成了大量原住民未能回迁。
人气虽旺,缺了原住民、烟火气,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2015年,到了做小西湖片区规划时,南京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告别大拆大建的粗放式改造,一轮以“小规模、渐进式”为特色的改造行动在此展开,老城南的保护与再生持续至今日。
小西湖片区原本是串接夫子庙与门东的历史街区,形成了门东地区中轴线。据统计,在这里,明清建筑用地占比约40%,有810户居民,50多个院落。
然而曾经的小西湖,房屋拥挤、残破,身在繁华的老门东边上,却像个棚户区——一到暴雨季节就淹水;平日里上个厕所还要出门;消防车堵在路口进不来……
破旧衰败,亟待更新,而这里,有半数的居民都不愿迁走。
建筑师们只好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尽量满足街区老住户对现代化生活的个性化需求,有人说,小西湖的改造像是给老街做了一次“微创”手术。
小西湖部分民房改造前后对比。
“项目方一开始只和我商量能否改造院墙,让游客能从外头看看,他们能尊重我们的想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们干脆把后院门打开,大家一起赏景。”堆草巷33号的住户秦柳昆阿姨选择了“共享院落”方案,她家九十多岁的老房子后花园也成了“网红”打卡地,各色蔷薇科植物从围墙后面、门缝里、屋檐上生出,好似建筑皮肤上绘制的美丽纹身。
堆草巷33号住户秦柳昆阿姨。
陈鸿荣老人居住的院子人均居住面积才10平方米,5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特别挤,如今则有了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院子还搭出阁楼增加了储物空间,开凿窗户增加了室内光亮,还利用已搬迁房屋引进社区活动室等,老居民、旧院落、新空间和谐共生。
小西湖居民自己种的花。
老城更新是每一座城市都要经历的命题作文。小西湖片区改造不同于征收拆迁,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迁出的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条件;留下的自住或租赁,或在片区内整体平移安置,让更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活起来、传下去。
小西湖片区的平移安置房。
小西湖决定留下原住民和烟火气,也算弥补了老门东的遗憾。
上一篇 : 中保研碰撞成绩亮眼,全面解读极氪001的“全域安全理念”_微动态
下一篇 : 最后一页